天灸
天灸是指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皮肤或腧穴中,所以称“自然灸”或“自灸”: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冷灸”:“三伏天灸”、“三九天灸”,是指根据“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原理,在三伏天、三九天进行天灸的疗法。现代统称天灸为“药物发泡灸”。
虽然今年三伏天(7-8月)已过,但三九天灸即将到来!
-年三九天灸时间表
第一次年12月12日(引灸)
第二次年12月21日(一九)
第三次年12月30日(二九)
第四次年01月08日(三九)
第五次年01月17日(加强)
三九灸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
2.消化道疾病:慢性腹泻、胃炎、消化不良等;
3.疼痛性疾病:慢性腰腿痛、筋骨肌肉痛、肩周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等;
4.免疫力低下疾病:体虚易感冒等。小儿和老年人因抵抗力低下者,效果尤佳。
天灸的历史天灸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就有以“蓟”(芥子泥)敷“中巅”(百会)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也载:“斑蝥,主恶疮……其末和醋,涂布于疮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去。”说明当时已用刺激性的药物外敷治病。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关于药物发泡灸的验方很多,该书载“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以发泡截疟:又载“治疔、痈、肿毒,以斑蝥一枚,无足、翅,捻破,复以针画疮上作米字,以之封上,候发赤起即揭去”:当时虽无“天灸”之称,但外敷药物发泡治病已被较广泛的运用。
宋代王执中明确提出“天灸疗法”,他在《针灸资生经》中说:“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明清时期天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草纲目》卷十七毛茛条中记载:“山人截疟,采叶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呼之为天灸。”清朝张璐《张氏医通》中治冷哮灸方:“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堪称治疗哮喘的经典天灸方,被后世广为应用。
晚清外治专家吴师机专著《理瀹骈文》的问世是天灸疗法成熟的标志:该书载有膏、丹、丸、散、饼、栓、泥等多种发泡剂型。发泡验方更是不胜枚举,吴氏认为“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提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
中医机理①药物发泡对局部的刺激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活血通络、消肿散结的作用。如《理瀹骈文》指出,天灸需“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
②发泡药物产生的灼热能温经散寒。如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石龙芮今有两种……陆生者亦谓天灸,取少叶揉系臂上,一夜作大泡如大烧者是也。”天灸正是利用如大烧的灼热驱除寒邪。
③药物发泡能祛腐生新:如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载有“治瘰疬未溃者,宜天灸,以毛莨鲜者捣泥。缚疬,帛束之,俣发泡弃之。”
④发泡药物作用于皮肤,通过经络传导治病。如《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二”《理瀹骈文》亦指出:“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也。”
⑤药物本身具有治疗及引经的作用:如天灸的常用药物白芥子,《本草经疏》就记载:“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其他诸如细辛、附子、麝香等药,性亦多温,具有温补的作用:此外,天灸方中常含引经药,使药物直达病所。《理瀹骈文》也强调:“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
⑥“三伏天灸”、“三九天灸”是药物发泡疗法与时间医学相结合的方法:一年中阴阳消长的极点莫过于三伏、三九,其分别是四时阳气、阴气最盛的时刻,故亦是养阳、养阴的最佳时刻:三伏天人体阳气旺盛,此时是使用温阳药驱逐寒邪的最佳时期;而三九天人体阳气潜藏在内,卫表之阳气不足,此时使用温阳药物外敷皮肤可温养卫表之阳气,从而提高抵抗力。
现代医学机理①发泡药物的强烈刺激能起到一种微面积化学性、烧伤性刺激,并对皮肤的神经感觉器产生影响,再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机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②药物可经皮肤吸收直达病灶。
耿氏以轻粉蒜泥灸阳溪穴治疗牙痛时发现患者口中出现大蒜味道。董氏将茵陈蒿汤中12味中药制成乳膏贴在胆囊区治疗胆绞痛。结果发现:此法不仅可治疗胆绞痛,且还发现药物进入靶器官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
③皮肤发泡可通过对细胞因子、白细胞、T淋巴细胞、阿片类的调节而提高免疫力。
注意事项1、天灸药物为芳香走窜的药物,贴敷者皮肤会有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度水泡等表现,也有部分人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若水泡溃破可自行涂紫药水,注意预防感染,若个别反应严重者,医院处理;
2、贴敷后可能会有热、痒、疼痛感,如果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及时取下药物,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皮肤的进一步刺激,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
3、贴敷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
4、孕妇不可天灸,正处经期且月经量多者不适宜天灸;
5、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对药物过敏者、感冒发烧者、患有恶性肿瘤、皮肤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感染性疾病等病患者及3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宜进行天灸。
参考资料:
陈秋帆,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概况;
凤兰,于诺理.轻粉蒜泥灸阳溪治疗牙痛;
董兴海,陈刚,张经芬.茵陈蒿汤经透皮给药治疗胆绞痛的研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