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类潜阳药物配伍是中医常用的一种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肝肾阴亏、虚阳上浮之证。这种疗法属于平肝熄风之剂,因为阴阳是互相协调、互相维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当人体阴亏于下,无法藏(恋)阳时,虚阳就会上越,浮于巅顶,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头昏目眩、午后面颊绯红烘热、鼻孔气热、口舌干灼等。但是,这类患者的眼睛不会发红(有时也会有浮火),头部也不会疼痛,舌部也不会发红。介类药物是中医常用的药物类型,它们大都咸寒沉降,能够收敛阴气,潜降浮阳。因此,它们经常被用来配伍治疗肝肾阴亏、虚阳上浮之证。常见的介类药物包括牡蛎、鳖甲、龟板、淡菜、珍珠、珍珠母等。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医生会选择不同数量的介类药物进行配伍,从而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由于虚阳上浮是由于肝肾阴亏,不能藏纳阴气所导致的,所以在使用潜阳药时,医生往往会配伍滋肾凉肝药。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养阴以配阳,另一方面潜阳以就阴,也被称为“养(滋)阴潜阳”。常用的滋肾凉肝药包括地黄与白芍、天冬与麦冬、玄参与生地、牛膝与石斛等。这些药物一方面可以养阴以配阳,另一方面也可以潜阳以就阴,从而达到治疗肝肾阴亏、虚阳上浮之证的目的。
当阳气浮越无法控制时,就容易转化为风邪,形成风阳相煽、乘虚窜络的局面。这种情况下,患者常常会出现头目眩晕、肢体发麻、手震肉瞤、干恶少寐、心悸易惊等症状。为了治疗这种病症,需要使用潜阳药和平肝熄风药,这种用药方法被称为“潜阳熄风”。常用的药物包括首乌、芝麻、桑叶、菊花、天麻、蒺藜、穭豆衣、钩藤、女贞子、旱莲草、阿胶、鸡子黄等。这些药物一方面可以潜阳降逆,另一方面可以平肝熄风,使浮阳与虚风分离,使阳气归回原处,虚风也自然平息。在治疗过程中,潜阳熄风药大多与养阴药同用。这是因为养阴潜阳熄风实质上是治疗阴阳俱虚的病情,其中阴虚是病本,而浮阳属于虚阳。但这种用药方法与“阴虚火旺”的处理又有所不同。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