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授班实操回放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于青春期开始发病,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又名“粉滓”“粉刺”“面鼓”“酒刺”“痤”“肺风疮”“面皶”“皶疱”等治疗一般以清肺胃热、清热解毒、祛痰化湿、化痰散结、调理任冲为则。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迁,痤疮的致病外因亦较为复杂,如饮食过于油腻、辛辣,长时间饮用冷饮等最易伤脾,使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或因生活节奏增快,压力增大,情绪不畅,睡眠不足,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冲任不调,月经紊乱等,使痤疮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又因其病程长,为损容性疾病,不仅导致患者身体上的病变,也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痛苦,使患者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致生活质量降低。我们从肝郁脾虚证型入手论治,将疏肝健脾作为贯穿痤疮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原则,获得良效。
1肝与痤疮的发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肝居下焦,为冲脉之本,形体阴柔,内藏阴血,主疏泄,主升主动,对于全身的气机、血液、津液进行疏通、畅达、宣泄,对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尤为重要,人体血液贮藏于肝,对肌表腠理、五脏六腑具有滋润濡养作用,其气常有余,易化火生风。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学习繁忙,受到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幸福与和谐等挑战和困扰,无论男女,每多忧思忿怒,焦虑悲伤,情志不畅,致肝疏泄失畅,气机不畅,郁结化火,时夹痰湿,由火热入于血络,热毒阻于肌肤,上炎面部,易诱发或加重痤疮,发为白头、黑头粉刺;当肝火犯肺,痰湿郁阻,气血运行不畅,则易发为丘疹、结节;热盛肉腐,化而为脓则发生脓疱、囊肿;肝气郁则阳气不达四末,而手足不温。
《内经》云:“女子以肝为先天……百病皆生于气”。女性较男性而言,感情较细腻,更注重幸福感,现代的各方位压力使其多愁善虑,更易被七情所伤,有余于气则肝气易郁易滞,不足于血则肝血易虚,肝失所养,情绪易于抑郁,故女性痤疮患者多要考虑与肝疏泄失常有关。阴阳消长是维持女性正常月经周期变化的基础,经前期为阳长期,容易引起肝阳有余而肝肾阴血不足,冲任不调则月经不调,月经期阴血下注血海,全身阴血相对不足,以致肝失血养,肝郁血气失和,若风热毒邪外袭易发痤疮。
2脾胃与痤疮的发病
《诸病源候论》云:“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盖因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具有将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转输至全身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而今生活节奏紧凑,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各种情绪变化,如忧思恼怒,损伤脾胃,运化、升清功能失职,水谷、水液不运,气血运行失常,水湿内聚,久而化热,或外邪入侵,如夏季暑湿火热,邪气羁留,营卫不和,湿热循经上行,侵袭面部,致气血凝滞于皮肉之中,热盛肉腐,红肿化脓,发为痤疮。
痤疮发于皮肤肌肉之间,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自古医家多将病因责之于肺,然土生金,脾为肺之母,脾母之湿热可循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上蒸颜面,影响与其所络属的肌肉皮肤,使其皮肤油腻,痤疮乃生。
3肝与脾胃的关系
肝为将军之官,脾胃为仓廪之官。《灵枢·病传》中指出“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明确指出了肝病传脾的病理关系,据虚实病机分为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两种,其病机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横逆乘脾,脾失运化,水谷精微失于消化吸收,清浊相混而下。土得木而达,木赖土而荣,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若肝木克土,脾胃受伤,湿热内生,侵蚀肌肤,或肝失疏泄,脾失调达,气血郁滞,可生痤疮。青年人阳刚有余,阴常不足,肝为冲脉之本,肾为任脉之本,肝肾阴血不足则冲任不调,血海不能按时满盈,致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和天癸相火过旺。学业或工作等各方压力使其肝气郁滞,克伤脾土,或熬夜晚睡、或多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致湿热内蕴,湿热循肝胃二经上蒸头面,于前额、面颊、口周、胸背等处,发为痤疮,多伴面部油腻、痛经、经前乳房胀痛、经期及周期不调、或随月经周期而发等症。
4治法方药
治疗宜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益气法,使气血调和,阴阳相济,常用方剂如逍遥散、丹桅逍遥散、柴芍六君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龙胆泻肝汤。常用药物如柴胡、黄芩、黄连、法半夏、龙骨、牡蛎、茯苓、大黄、龙胆草、栀子、白花蛇舌草、连翘、丹参、金银花。笔者常以丹栀逍遥散为主方加减。本方出自明代《内科摘要》,又名加味逍遥散或八味逍遥散,是调和肝脾剂,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逍遥散为基础加丹皮、栀子组成,有清热养血、疏肝健脾之功,主治肝脾血虚、化火生热引起之症。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调达,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为臣药。当归、芍药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为佐药;白术、茯苓、炙甘草,取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之效,使气血生化有源。佐以牡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其中栀子入营分,善清肝热,并导热下行;牡丹皮入肝胆血分,清血中之浮火。用法中加入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为使药。用此方时可酌情加用健脾温胃的药物,如党参、山药、砂仁;肝郁明显者,加苏木、玫瑰花、香附、郁金、陈皮、刘寄奴以疏肝解郁;血虚者,加熟地以养血;肝郁化火者,加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以清热凉血;兼有血瘀表现者,加赤芍、川芎、益母草、桃仁、丹参、月季花、八月札;兼有肾阴虚表现,则加熟地、山药、枸杞、女贞子、墨旱莲;火扰心神者,加茯神、酸枣仁、五味子;夜寐不安者,加用夜交藤、远志、合欢皮;油脂较多者,加陈皮、生山楂;大便秘结者,加枳实、大黄;结节囊肿者,加生牡蛎、夏枯草、乳香;皮疹色暗或伴色素沉着加白僵蚕、白茯苓、积雪草、白芷等。
用八卦手针调理也应该遵循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益气法。
如何第一时间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