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第七届全国种群生态学前沿论坛
论文摘要集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种群生态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江苏大学
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杭州师范大学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杭州市重点实验室
如何解析间接互作机制在植物-昆虫群落动态中的作用?--多水平的系统研究方法韩鹏a
a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摘要:相比于生物密度变化介导的间接互作效应,由个体生物学特征(行为、发育等)改变而引起的间接互作效应在群落生态学中是一个比较隐蔽的机制,却能显著塑造种群动态格局。以起源于南美的入侵害虫番茄潜麦蛾(简称“麦蛾”)和欧洲土著害虫土豆蚜虫(简称“蚜虫”)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番茄-麦蛾/蚜虫-捕食性盲蝽”的简单食物网,探索了作物营养投入如何影响两种害虫间的间接互作关系。麦蛾卵可作为捕食者的替代猎物,导致捕食者的数量增加,进而降低了蚜虫的种群;没有被捕食的遗漏的麦蛾卵孵化为幼虫取食诱导番茄植株产生防御反应,导致蚜虫若虫发育减缓,行为发生改变,进一步导致蚜虫被捕食的风险增加。当植株处于低营养条件下时,蚜虫“取食/防御”行为模式更倾向于采取“主动防御”(边取食植物叶片边防御天敌攻击),最终导致更高的死亡风险。结合番茄叶片化学分析,我们推测蚜虫行为模式的改变可能与番茄叶片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变化有关。我们从群落,种群,昆虫个体行为与发育,到植物生理代谢多个水平开展一些列控制实验,解析了间接互作机制在群落动态中的作用。不局限于植物-昆虫群落研究,这种多水平的系统研究方法可应用到种群生态与生物入侵的的议题中。
关键词:植物-昆虫互作;Bottom-up生态效应;植物诱导防御反应;行为;发育;种群动态
空间环境异质性的增加增强了火炬树(Rhustyphina)对盐肤木(R.chinensis)的竞争效应,促进了火炬树的入侵胡奕a,许振伟a,李明燕b,张忠义b,郭霄b*
a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b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
摘要:单一的机制很难解释生物入侵现象,因此为了研究入侵种群的未来动态,了解哪些物种更易被入侵种取代,我们仍然需要探索入侵种成功的机制。环境空间异质性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可能在生物入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环境空间异质性对于物种共存和入侵促进机制仍需要实验证据与进一步的探讨。本实验选择入侵植物火炬树(Rhustyphina)与本地种盐肤木(R.chinensis)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三种不同的空间异质性水平、本地植物和入侵植物的单种和混种处理,进行温室控制试验。火炬树的株高、冠幅、总生物量和生物量比均高于盐肤木。种间竞争促进了火炬树的株高、冠幅和总生物量。火炬树的相对竞争指数为负数,盐肤木的相对竞争指数为正数。环境空间异质性增加了火炬树的株高、冠幅和总生物量,但对盐肤木的大部分性状没有影响。因此,火炬树获得了相对的竞争优势,抑制了盐肤木的表型。此外,火炬树的表型可塑性低于盐肤木。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表型差异假说,环境空间异质性可能会增加火炬树的优势,促进其入侵。此外,较低的表型可塑性有助于火炬树在与盐肤木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关键词:植物入侵;环境空间异质性;竞争;表型差异;表型可塑性
土壤镉胁迫对杨树抗病虫害能力的影响林恬恬a*,陈佳平a,周珊珊a,喻文慧a,陈刚a,陈良华a,王学贵a,史洪洲b,韩珊a,张帆a
a四川农业大学
b凉山州林业科学研究院
摘要:由于重金属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毒性,元素防御假说认为当其被植物从环境中吸收并富集到体内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植物的抗虫和抗病能力。现今对该假说的研究都是以草本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关于木本植物的报道非常罕见。由于重金属富集在木本植物体内的吸收转运和积累分布与在草本植物中有一定的差异性,该假说的适用性迫切地需要在木本植物上得到进一步验证。因此,本研究以滇杨为实验对象,分别探究了土壤镉胁迫下杨树植株对专食性和广食性昆虫幼虫的生长发育,采食选择及一种叶斑病病原菌侵染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与草本植物相比,镉元素即使以较低的浓度富集在滇杨叶片内,也可以显著抑制两种类型昆虫幼虫的生长发育和取食选择,同时降低叶片被病原菌侵染后的发病率。该结果首次较为全面地验证了元素防御假说在木本植物上的适用性,拓展了该假说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元素防御假说;杨树;重金属;抗病性;抗虫性
天津蓟北山区同域分布雉科物种相对丰富度和日活动节律的初步比较研究马宝莹a,周一凡a,郎嘉琪a,赵铁建b,冯小梅b,孙国明b,卢宪旺c,关洪武c,张卫兵c,赵大鹏a*
a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b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c中国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摘要:年6月至年9月,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技术,选择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两个人为干扰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的区域作为研究地点,综合比较同域分布雉科物种(勺鸡(Pucrasiamacrolopha)和环颈雉(Phasianuscolchicus))的相对丰富度和时空活动节律;本研究发现:)八仙山区域内勺鸡的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AbundanceIndex,RAI)显著高于环颈雉的RAI(U=9.,Z=-3.67,p=0.);而盘山区域的相关结果与此相反(U=.,Z=-4.,p<0.);2)八仙山区域内勺鸡的RAI显著高于盘山区域内勺鸡的RAI(U=66.,Z=-3.,p<0.);而环颈雉的相关结果与此相反(U=9.,Z=-2.79,p=0.);3)各区域内同域分布物种间的日活动节律均无显著分化(八仙山:重叠系数△=0.,p=0.;盘山:△=0.,p=0.),其中八仙山区域内两物种仅存在一个趋同的活动高峰时段,而盘山区域内两物种存在两个趋同的活动高峰时段;4)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间的日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勺鸡:△=0.,p=0.22;环颈雉:△=0.,p=0.);5)八仙山区域内勺鸡在春季相对活动强度较高而环颈雉在夏季相对活动强度较高,盘山区域内两物种均在秋季相对活动强度较高;各研究区域内两物种在不同温度和海拔区段的相对活动强度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结果为温带地区同域分布雉科物种的生态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雉科;同域分布;人为干扰;相对多度指数
不同林龄红锥人工林细根垂直分布和衰老生理特征吴敏a,邓平b*,赵英a
a玉林师范学院
b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摘要:以广西桂东和桂南地区3种林龄(7、4和25a)红锥人工林细根为对象,在红锥生长旺季,采用根钻法,分表层(0~20cm)和亚表层土壤(20~40cm)获取细根,研究不同林龄红锥人工林细根在不同土层的形态、生物量以及衰老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特征,以期深入认识红锥生长发育机制及林分生产力,为红锥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层中,随林龄增加,红锥细根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生物量、比表面积、细根活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增加,而比根长、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减少;在相同林龄下,随土壤深度增加,红椎细根比根长、比表面积、细根活力、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显著增加,而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生物量、MDA含量显著减少;林龄和土层的交互作用对细根生物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有显著影响。细根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生物量与各土壤因子间呈显著正相关;细根游离脯氨酸含量与各土壤因子间呈显著负相关;细根活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仅与土壤含水率、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因此,7a红锥细根易衰老,更新快,4a林次之,25a林细根更新慢;表层土(0~20cm)的红锥细根代谢旺盛,周转速率快,寿命较短。
关键词:红锥;人工林;衰老;细根形态;生理生态
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人类干扰对野生动物活动节律影响的初步研究莫秀洪a,莫麒颖a,卢宪旺b,关洪武b,张卫兵b,孙宝军b,冀贺莲b,田雅慧b,赵大鹏a*
a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b中国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摘要:年7月至年8月,本研究应用红外相机技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