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葵,中药材名。本品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全草。夏、秋采收。功能主治为: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急性肾炎。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①《唐本草》: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②《食疗本草》:主丁肿,患火丹疮。和土杵,敷之。③《本草图经》:叶:入醋细研,治小儿火焰丹,消赤肿。④《救荒本草》:敷贴肿毒、金疮,拔毒。⑤《滇南本草》:治小儿风热,攻疮毒,洗疥瘫痒痛,祛皮肤风。⑥《滇南本草图说》:治小儿风邪,热症惊风,化痰解痉,亦治痘风疮,遍身风痒。疔,可攻能散。叶:洗疮。⑦《纲目》:苗:消热散血。⑧《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消炎。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葵果有抗肿瘤、镇静、抑菌等作用。龙葵果可以用来治疗热性气管炎、咽炎、肝炎、胃炎、脑膜炎、头痛、耳鼻眼疾、胃痛、胃胀、牙龈肿痛等
龙葵果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利尿的功效。还有治疗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咽喉肿痛、肺燥咳嗽、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的作用。龙葵果是茄科茄属植物龙葵的果实。现代研究表明,龙葵果含有澳洲茄胺、澳洲茄碱、多种维生素以及龙葵碱等成分。具有抗炎、升高血糖、低剂量可延长中枢神经兴奋时间、降血压、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祛痰、镇咳、抑菌等作用。目前,龙葵果还可用于治疗或预防慢性气管炎、癌症、皮肤瘙痒等。
本品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全草。夏、秋采收。
性味归经
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大寒,味苦。
③《纲目》:苦微甘,滑,寒,无毒。
④《贵州草药》:性平,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急性肾炎。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
①《唐本草》: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
②《食疗本草》:主丁肿,患火丹疮。和土杵,敷之。
③《本草图经》:叶:入醋细研,治小儿火焰丹,消赤肿。
④《救荒本草》:敷贴肿毒、金疮,拔毒。
⑤《滇南本草》:治小儿风热,攻疮毒,洗疥瘫痒痛,祛皮肤风。
⑥《滇南本草图说》:治小儿风邪,热症惊风,化痰解痉,亦治痘风疮,遍身风痒。疔,可攻能散。叶:洗疮。
⑦《纲目》:苗:消热散血。
⑧《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消炎。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约60厘米。茎直立或下部偃卧,有棱角,沿棱角稀被细毛。叶互生;卵形,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渐狭小至叶柄,先端尖或长尖;叶大小相差很大,通常长4~7厘米,宽3~5厘米,大者长可达13厘米,宽至7厘米;叶缘具波状疏锯齿,每边约3~4齿,齿宽约5毫米,长约3~4毫米;叶柄长15~35毫米,大叶的柄长可达5厘米。伞状聚伞花序侧生,花柄下垂,每花序有4~10花,花白色;萼圆筒形,外疏被细毛,裂片5,卵状三角形;花冠无毛,裂片轮状伸展,5片,呈长方卵形;雄蕊5,着生花冠筒口,花丝分离,内面有细柔毛;雌蕊1,子房2室,球形,花柱下半部密生长柔毛,柱头圆形。浆果球状,有光泽,成熟时红色或黑色。种子扁圆形。花期6~7月。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路旁或田野中。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比较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较好。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9-10月,采摘成熟果实,堆放在阴湿处,让果皮自然沤烂,至第2年春季取出,搓去果皮,洗净备用。4月播种。播挖土地,敲细整平,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33cm×3cm开穴,深约3cm,施入人畜粪水,每1hm2用种子3.75cm×4.5kg,与草木灰及人畜类水拌匀撒播穴里,盖草木灰一把。浇水。田间管理苗高7-10cm时匀苗、补苗,每穴有苗3-4株,阻碍后中耕除草,并施人畜粪水1次。6-7月再中除和施人畜粪水1次。
药材性状
茎圆柱形,多分枝,长30-70cm,直径2-10mm,表面黄绿色,具纵皱纹。质硬而脆,断面黄白色,中空。地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呈卵形或椭圆形,长2-12cm,宽2-6cm,先端锐尖或钝,全缘或有不规则波状锯齿,暗绿色,两面光滑或疏被短柔毛;叶柄长0.3-2.2cm。花、果少见,聚伞花序蝎尾状,腋外生,花4-6朵,花萼棕褐色,花冠棕黄色。浆果球形,黑色或绿色,皱缩。种子多数,棕色。气微味淡。以茎叶色绿、带果者为佳。显微鉴别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有气孔、非遥毛及少数腺毛。非腺毛1-5细胞,以3-4细胞多见,有的有1-2细胞缢缩,长33-μm,直径21-75μm,壁稍厚,具疣状突起。腺毛头1-3细胞,类圆形,直径24-33μm,柄单细胞。气孔不等式或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提取物对动物有抗炎作用。澳洲茄胺有考的松样作用,降低血管通透性及透明质酸酶的活性;对动物的过敏性、烧伤性、组织胺性休克有某些保护作用,还能增加小鼠胰岛素休克的存活率,并能促进抗体的形成。
2.对血糖的影响:澳洲茄碱对大鼠腹腔注射时(50-mg/kg),可升高血糖(甙元无此作用),但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则血糖不升高。对切除肾上腺后的大鼠,则于注射后3-4小时内死亡,此时有血糖降低及乳酸升高现象,口服葡萄糖可延缓动物死亡。龙葵碱对大鼠腹腔注射(5-30mg/kg)也能升高血糖,明显降低对葡萄糖的耐量(试验);对摘除肾上腺大鼠,则可引起血糖降低而死亡(如事先禁食24小时,则血糖降低较少,亦不致死亡),故其对血糖的影响,与肾上腺有关。抑制外周葡萄糖的利用,是升高血糖的原理之一。
3.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所含澳洲茄胺0.5mg/kg给予大鼠或家兔可增强大脑皮质对刺激的反应性和增进条件反射活动,连续给药5-10天或一次给予5mg/kg则所得结果相反,大剂量并降低痛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澳洲茄碱小量能增强动物(大鼠、兔)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大量则增强抑制过程;
4.降压:龙葵煎剂0.5g/kg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压下降,心率变慢,15g/kg灌胃也可使肾型高血压犬血压下降。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龙葵煎剂10g/kg腹腔注射,可提高小鼠体内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6.S.Xanthocarpum则对支气管哮喘有良好功效,这是由于其叶、茎的醇提取物中的生物碱部分,能使肺、支气管组织中的组织胺耗竭,其中所含硝酸钾的无机盐类的祛痰作用也发挥部分影响。
7.同属植物耳状茄Solanumauriculatum之甙类生物碱有镇静、降温作用。
8.其他作用:据初步试验龙葵果有镇咳、祛痰作用。亦有报告龙葵有阿托品样作用。澳洲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龙葵碱则为抑制作用,两者对平滑肌皆为兴奋。它还能降低血浓凝固性。抑菌试验龙葵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猪霍乱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相关配伍
①治疔肿:老鸦眼睛草,擂碎,酒服。(《普济方》)
②治痈无头:捣龙葵敷之。(《经验方》)
③治一切发背痈疽恶疮:虾W全个,同老鸦眼睛藤叶捣敷。(《袖珍方》)
④治瘰疬:山海椒、桃树皮各等分研末调麻油敷患处。(《贵州草药》)
⑤治天庖湿疮:龙葵苗叶捣敷之。(《纲目》)
⑧治跌打扭筋肿痛:鲜龙葵叶一握,连须葱白七个。切碎,加洒酿糟适量,同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二次。(《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吐血不上:人参一分,天茄子苗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新水调下,不拘时。(《圣济总录》人参散)
⑧治血崩不止:山海椒-两,佛指甲五钱。煎水服。(《贵州草药》)
⑨治痢疾:龙葵叶八钱至一两(鲜者用加倍量),白糖八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⑩治急性肾炎,浮肿,小便少:鲜龙葵、鲜芫花各五钱,木通二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龙葵全草(干)1两,桔梗3钱,甘草1钱,为一日量。制成糖衣片,每日3次分服,10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7天。治疗例,总有效率为87.5%,显效率为56.14%。据观察,单纯型比喘息型效果好;止咳,祛痰的疗效比平喘和消炎好,在10天内有75%的病例发生疗效。据X线和痰细胞观察,肺纹增粗、柱状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治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减少,提示病变组织有修复的可能。此外,亦有用龙葵果制成酊剂,日服3次,每次10~20毫升,10日为一疗程。治疗52例,个疗程后近期控制47例。
②治疗癌病鲜龙葵全草2两(干品1两),鲜半枝莲4两(干品2两),紫草5钱,每日2次煎服。治疗恶性葡萄胎4例,均获治愈;配合手术切除、化疗、放射治疗子宫绒毛膜癌、卵巢癌肿、肝癌等多例,亦取得不同程度效果。此外,以单味龙葵2~3两煎服,还治愈纤维肉瘤1例,随访1年无复发。
③用于止痒取龙葵全草(除根)鲜品2两(干品1两),加水毫升,煎15~20分钟。每日1剂,上、下午两次分服。按皮肤病的病程长短,服药7~25天不等。观察50例扩散性湿疹,全部患者皆具有广泛性皮肤损害,瘙痒剧烈,曾使用钙剂及普鲁卡因静注、口服非那根或苯海拉明,均只起暂时安静作用;改服龙葵后,患者皮肤水肿逐渐消退,痒感减轻。计有显著止痒效果者7例,服药后可维持3~4小时不痒,小便稍增多,晚上睡眠好;有止痒效果者25例,服药后瘙痒可减轻2~3小时,睡眠较好;稍有止痒效果者10例,服后痒稍减轻;无效8例。实践证明,本品具消肿、止痒和微弱兴奋作用,为一种非镇静性止痒剂,不宜夜晚投药。对于白天精神不佳、晚间失眠、皮损广泛、具有皮肤水肿且瘙痒的病例,疗效较好。其止痒作用属非特异性的,与镇痛剂的作用相类似,只能起对症治疗作用,因此,须针对病因,予以综合治疗。
毒理作用
龙葵碱作用类似皂甙,能溶解血细胞。过量中毒可引起头痛、腹痛、呕吐、腹泻、瞳孔散大、心跳先快后慢、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曾有报告小孩食未成熟的龙葵果实而致死亡(与发芽马铃薯中毒相同)。澳洲茄碱作用似龙葵碱,亦能溶血,毒性较大。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者勿服。
化学成份
含龙葵碱(solanigrine)、澳茄胺(oslasodine)、龙葵定碱(solanigridine)、皂甙、维生素C、树脂。
相关论述
1.《本草正义》:龙葵,可服可敷,以清热通利为用,故并治跌仆血瘀,尤为外科退热消肿之良品也。
2.《唐本草》: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
3.《食疗本草》:主丁肿,患火丹疮。和土杵,敷之。
4.《本草图经》:叶:入醋细研,治小儿火焰丹,消赤肿。
5.《救荒本草》:敷贴肿毒、金疮,拔毒。
6.《滇南本草》:治小儿风热,攻疮毒,洗疥癞痒痛,祛皮肤风。
7.《滇南本草图说》:治小儿风邪,热症惊风,化痰解痉,亦治痘风疮,遍身风痒。疔,可攻能散。叶:洗疮。
8.《纲目》:苗:消热散血。
9.《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消炎。
旱莲草,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斜升或平卧,高达60厘米,通常自基部分枝,被贴生糙毛。叶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或有极短的柄,长3-10厘米,宽0.5-2.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边缘有细锯齿或有时仅波状,两面被密硬糙毛。
头状花序径6-8毫米,有长2-4厘米的细花序梗;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绿色,草质,5-6个排成2层,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外层较内层稍短,背面及边缘被白色短伏毛;外围的雌花2层,舌状,长2-3毫米,舌片短,顶端2浅裂或全缘,中央的两性花多数,花冠管状,白色,长约1.5毫米,顶端4齿裂;花柱分枝钝,有乳头状突起;花托凸,有披针形或线形的托片。托片中部以上有微毛;瘦果暗褐色,长2.8毫米,雌花的瘦果三棱形,两性花的瘦果扁四棱形,顶端截形,具1-3个细齿,基部稍缩小,边缘具白色的肋,表面有小瘤状突起,无毛。花期6-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河边,田边或路旁。
分布范围
产全国各省区。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生态学特性
旱莲草种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5~40℃,最适35℃。鳢肠种子没有低温贮藏后熟的特性,为光敏感性种子,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在黑暗中萌发受到抑制,但不同光照周期对种子萌发率没有明显影响。鳢肠种子对pH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pH值为4~10范围内均可萌发。鳢肠种子对水压非常敏感,随着溶液水压从0下降至-0.5MPa,萌发率从97.78%降低为4.44%。对盐分不敏感,当NaCl浓度为0.15mol/L时,萌发率为42.22%。表土层的鳢肠种子出苗率最高,当埋土深度大于0.5cm时不能出苗。?
休眠与萌发
种子具休眠期,通过冬季低温休眠即已解除。萌芽起点温度为15℃,最适温度为20~30℃,35℃以上仍可萌发,因而发生期较长。鳢肠属湿生杂草,萌发期的早迟、萌发量的大小及高峰期的长短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土壤含水量10%以下不萌发,10%~20%萌发较慢,萌发量少,不易形成高峰,20%~30%萌发量大,易形成高峰。土壤水分饱和及有薄水条件下萌发减慢,水层3厘米以上萌发受抑制。鳢肠种子较小,千粒重仅0.5~0.6克,以浅层萌发为主,土层1厘米以下萌发较少,但每翻动一次土层,均可形成一次萌发高峰。
营养生长
旱莲草幼苗期生长较慢,3~4叶期发生分枝后生长加快。植株高低及分枝的多少首先与光照强度有关,在田边或空地,植株高大,分枝较多。由于植株多在基部分枝,分枝发生较早。在稻田中,封行前发生的鳢肠,分枝多,植株高大,中后期发生的植株,由于稻苗的荫蔽,生长矮小,往往不分枝;其次与湿度有关,在土壤水分充分湿润及饱和的条件下生长最好,湿润条件下次之,在干旱及淹有浅水的条件下亦能正常生长,但长势较差,鳢肠耐盐碱,在含盐量达0.5%以上的中重盐土上,基部分枝匍匐生长,节上生出大量不定根,以吸收土壤表层含盐量少的水分。鳢肠植株再生力强,在田间管理中植株折断后,基部很快长出不定根,恢复生长,俗名称之为“还魂草”。
开花结实
旱莲草属短日照植物,7月底8月初始花,花期较长,可达10~11月,开花次序由下而上,由内向外,花后半月左右种子成熟,成熟的种子黑色,易脱落。开花结实与光照强度有关,田边、沟边、埂边结实量较多,田间较少,种子随水及堆肥传入田间。
历史记录
旱莲草即莲子草也,旧不载所出州郡,但云生下湿地,今处处有之,南方尤多。此有二种:一种叶似柳而光泽,茎似马齿苋,高一、二尺许,花细而白,其实若小莲房。苏恭云:苗似旋复者是也;一种苗梗枯瘦,颇似莲花而黄色,实亦作房而圆,南人谓之莲翘者。二种摘其苗,皆有汁出,须臾而黑,故多作乌髭发药用之,俗谓之旱莲子。三月、八月采,阴干,亦谓之金陵草。见孙思邈《千金·月令》云:益髭发,变白为黑。金陵草煎方: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后收采,拣择无泥土者,不用洗,须青嫩,不杂黄叶,乃堪烂捣研,新布绞取汁,又以纱绢滤,令滓尽,内通油器钵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生姜一斤绞汁,白蜜一斤,合和入煎,中以柳木篦搅,勿停手,令匀调。又置日中煎之,令如稀饧,为药成矣。每旦日及午后,各服一匙,以温酒一盏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子,依前法酒服三十丸,及时多合制为佳,其效甚速。
鉴别方法
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直立,具匍匐茎;叶对生,披针形;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白色;瘦果黑色。全国广布种。常见于田梗,沟溪边湿地。全草药用,能收敛、止血、补肝肾之功效。即莲子草也,旧不载所出州郡,但云生下湿地,今处处有之,南方尤多。此有二种:一种叶似柳而光泽,茎似马齿苋,高一、二尺许,花细而白,其实若小莲房。
性状鉴别
带根或不带根全草,全体被白色粗毛。根须状,长5-10cm。茎圆柱形,多分枝,直径2-7mm,表面灰绿色或稍带紫,有纵棱,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央为白色疏松的髓部,有时中空。叶对生,多卷缩或破碎,墨绿色,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披针形,长3-10cm,宽0.5-2.5cm。全缘或稍有细锯齿,近无柄。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直径6-11mm,总花梗细长,总苞片5-6,黄绿色或棕褐色,花冠多脱落。瘦果扁椭圆形,棕色,表面有小瘤状突起。气微香,味淡、微咸涩。
以色黑绿、叶多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下有厚角细胞2-4列,皮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大。维和束外韧型,环列,形成层断续成环,贿部大。
叶片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非腺毛3细胞,长-μm,基部细胞稍膨大,中部细胞较长,顶端细胞短而尖,壁稍厚,具疣关突起;腺毛棒状,4-6细胞,长75-μm,壁薄,内含黄棕色分泌物。
药材鉴别
1.取该品,浸水后,搓其茎叶,显墨绿色。
2.该品叶的表面观:非腺毛多为3细胞,长~μm,基部细胞稍膨大,中部细胞较长,壁增厚,有明显疣状突起,顶端细胞急尖而短,近三角形。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
3.取该品粉末1g,加乙醇20ml,浸泡2小时,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墨旱莲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主要价值
饲用价值茎叶柔嫩,各类家畜喜食,民间常用作猪饲料。
药用价值
全草入药,有凉血、止血、消肿、强壮之功效。?
:(草)味甘酸,性凉,入肝肾二经,无毒。
: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可治各种吐血,鼻出血,咳血,肠出血,尿血,痔疮出血,血崩等症。捣汁涂眉发,能促进毛发生长,内服有乌发、黑发功效。
《唐本草》说,墨旱莲“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敬之”。
《日华子本草》中也说,墨旱莲可以“排脓,止血,通小肠,敷一切疮并蚕瘑”。
《滇南本草》载,墨旱莲“固齿,乌发,洗九种痔疮”。
《本草纲目》指出,墨旱莲“乌须发,益肾阴”。《本草述》认为,墨旱莲“疗溺血及肾虚变为劳淋”。
在临床上,墨旱莲常与女贞子同用,旱莲草和女贞子都有保肝、解毒、降低转氨酶的作用,可以治疗肝肾阴虚,失眠心烦,耳鸣头晕,腰膝酸软等病证。
咽喉炎:
齿
注:胃弱、便溏、肾阳虚者不宜服用墨旱莲。
栽培技术
生活习性喜生于湿润之处,见于路边、田边、塘边及河岸,亦生于潮湿荒地或丢荒的水田中,常与马齿觅(Portulacaoleracea)、白花蛇舌草、(Hedyoftisdiffusa)、千金子(Leptochloachinensis)等伴生。耐阴性强,能在阴湿地上良好生长。不耐干旱,在稍干旱之地,植株矮小,生长不良。野生状态下,鳢肠5-8月开花,开花20-30天后种子成熟,全株成熟后腐烂,自行消失。在人工播种的情况下,播种至出苗需1-2个月,出苗至开花南非20-30天,开花至成熟15-20夭,花期可延长至约1个月。然后全株枯死。
种子萌发
种子对水分胁迫比较敏感,只能在较高的水势条件下萌发,因此此水田环境比旱田更有利萌发生。且鳢肠是一种喜温性植物,在其他条件适宜时,当温度达到20℃时,就能充分萌发。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季4月按行距30cm,开条沟、深2-3cm,将种子均匀播入,薄覆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稍加镇压,浇水。约经15d左右出苗。?
田间管理
苗高3-5cm间苗,按株距8-10cm定苗。应注意松土除草,勤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追施稀人粪尿。5-6月再施1次人畜粪肥,生长旺盛期增施过磷酸钙。?
化学成分
1、全草含皂甙1.32%,烟碱约0.08%,鞣质,维生素A,鳢肠素(Ecliptine),多种噻吩化合物如a-三联噻吩基甲醇(a-Terthienylmethanol)及其乙酸酯,2-(丁二炔基)-5-(乙烯乙炔基)噻吩-5-(but-3-en-l-ynyl)thiophene】,2-(丁二炔基)-5-(4-氯-3-羟丁炔-1-基)噻吩,2-(4-氯-3-羟丁炔-1-基)-5-(戊二炔-1,3-基)噻吩,乙酸(丁烯-3-炔-1-基)二联噻吩基甲醇酯等。
2、叶含蟛蜞菊内酯(Wedelolac-tone)、去甲基蟛蜞菊内酯。去甲基蟛蜞菊内酯-7-葡萄糖甙。含菸碱(nicotine)约0.08%,另含三噻嗯甲醇(α-terthienylmethanol)、三噻嗯甲醛(α-formyl-α-terthienel);此外,尚含皂甙约1.3%,鞣质、苦味质及异黄酮甙类。
3、地上部分石油醚提取部分含豆甾醇、植物甾醇A(phytos-terolA)及β-香树脂(β-amyrin);乙醇提取物中尚含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植物甾醇A葡萄糖甙和一种三萜酸葡萄糖甙。?
有需要的可以联系,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