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翘与老翘优劣的本草探析
吴孟华1,石上梅*,曹晖1*
(1.暨南大学药学院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国家药典委员会,北京)
[摘要]该文针对目前青翘与老翘孰优孰劣的争议,从连翘的名称、品种、产地、采收加工、药用部位、药性、临床功效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结果表明,连翘在唐以前以藤黄科湖南连翘(黄海棠、旱莲草)HyperiumascyronL.、小连翘H.erectumThunb.exMurray的地上部分入药;南北朝至唐代藤黄科草本类连翘和木犀科连翘(大翘)Forsythiasuspensa(Thunb.)Vahl并用;宋代之后,木犀科连翘为主流品种。木犀科连翘按采收时间不同,分为青翘与老翘,历代本草及医家多以青翘为优,清中期至民国个别使用老翘。现代主要药效成分与药效学研究同样印证青翘优于老翘。研究结果可为青翘的主流用药及现行《中国药典》含量测定指标的合理性提供文献支持。
现行《中国药典》(年版一部)“连翘”标准项下其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1]。可见药典明确规定初秋(九月白露前)采收初(未)熟、绿色果实,经过产地蒸制为青翘;深秋(十月寒露前)采收熟透果实、开裂(种仁脱落)、黄色带褐色斑点的二瓣外壳为老翘(黄翘)。在药典标准“连翘苷和连翘脂苷A”含量测定项下规定连翘中连翘苷不得少于0.15%,连翘脂苷A不得少于0.5%[1]。
针对目前反馈市场上青翘含量合格,老翘含量不合格,导致老翘在临床中逐渐被青翘替代,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言论,以及连翘商品药材是否存在老翘(即果壳开裂)质量比青翘(即果壳不开裂)为优、中医临床是否仅应用老翘而不用青翘的观点,本文在我国本草学家、中药品种理论创始者谢宗万先生药材品种延续与变迁论及“新兴品种”优选论[]理论指导下,通过本草考证还原连翘的药用历史真貌。
1品名考证
自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收录二味药名含“翘”的药物“连翘”“翘根”后[3],历代文献中记载连翘相关名称多达10余个。最早名称为“连”“异翘”(《尔雅·释草》)[4],“连苕”“连草”(郭璞注《尔雅》)[4],“三廉”“竹根”(《名医别录》)[5],“兰华”(《吴普本草》)[6],“连轺”(《伤寒杂病论》)[7],“旱连子”(《药性论》)[8]。唐宋时期有“大翘”“小翘”(《新修本草》)[9],“旱莲草”(《图经本草》)[10]、“旱莲子”(《本草纲目》)[11],“折根”“轵”(《通志·昆虫草木略》)[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条下注“连轺,即连翘根也”[7],明《医学统旨》也说连翘根名“连轺”[13]。“轺”本意为古代轻便的小马车,连翘根的横切面可见放射状纹理(藤黄科植物根横切面特点),俗称“车轮纹”,故而得名“连轺”。明《药性粗评》认为连翘为“连轺苗、实也,一名连草”[14]。这些记载充分说明连翘入药名称按照生态习性、药用部位有四大类:根类有翘根、竹根、折根、连轺、连苕、轵等名称;地上部分有连、连草、旱莲草等名称,花类有兰华,果实有异翘、三廉(棱)、旱连子、旱莲子。
连翘得名之由来,宋·苏颂《图经本草》认为“秋结实似莲,作房,翘出众草,以此得名”[10]。苏颂将连翘的“连”释义清晰,取连翘果实形似莲之意。从中可以看出,连翘又名“旱连子”“旱莲草”“旱莲子”的缘由,意指连翘似莲,但生于旱地。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认为其子“折之,其间片片相比如翘,应以此得名尔”[15]。“翘”形容一端抬起而弯曲,寇宗奭认为连翘果实折断后,可见中间的纵隔翘起,因此得名为“翘”。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盖其“《尔雅》云:连,异翘。则是本名连,又名异翘,人因合称为连翘矣”[11],阐释了“连翘”的得名。
品种考证
《神农本草经》未载连翘和翘根的形态,魏晋《日华子本草》云:“独茎,梢开三四黄花,结子,内有房瓣”[16]。唐《新修本草》谓:“大翘叶狭长如水苏,花黄可爱,生下湿地,着子似椿实之未开者,作房,翘出众草。其小翘生岗原之上,叶、花、实皆似大翘而小细”[9]。《蜀本图经》云:“苗高三、四尺”[14]。说明唐代连翘原植物有大翘、小翘两种。
宋《图经本草》曰:“(大翘)生下湿地或山岗上,叶青黄而狭长,如榆叶、水苏辈,茎赤色,高三、四尺许,花黄可爱,秋结实似莲,作房,……根黄如蒿根。……其小翘生岗原之上,叶、花、实皆似大翘而细。南方生者,叶狭而小,茎短,才高一、二尺,花亦黄,实房黄黑,内含黑子如粟粒,亦名旱连草。南人用花叶。……今南方医家说云:‘连翘盖有二种,一种似椿实之未开者,壳小坚而外完,无跗萼,剖之则中解,气甚芳馥,其实才干,振之皆落,不着茎也;一种乃如菡萏,壳柔,外有跗萼抱之,而无解脉,亦无香气,干之虽久,着茎不脱,此甚相异也’”[10]。明《救荒本草》谓:“高三、四尺,茎杆赤色,叶如榆叶大而光,色青黄,边微锯齿,又似金银花微尖,梢开花,黄色可爱,结房状似栀子蒴,微扁而无棱,蒴中有子如雀舌样,极小”[17]。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状似人心,两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11]。明《本草原始》云:“此物有二种,一种似椿实之未开者,……《图经》曰大翘者,即此也。一种乃如菡萏,……《图经》曰小翘者,即此也。……树高数尺及丈余”[18]。明《本草蒙筌》云:“茎短微赤,叶狭常青。花细瓣深黄,实作房黄黑”[19]。
根据以上本草描述的连翘名称、生境、习性、形态等特点,可以分两大类:
(1)草本连翘类(小翘):产江南,生岗原或下泽,非生于水中莲,故李时珍释名为旱莲子(陆生)。植株高一、二尺,花如菡萏(荷花未开花苞),果实黄黑,内含黑子如粟粒,壳柔,外有跗萼抱之,而无解脉,亦无香气,干之虽久,着茎不脱。又《本经》一名三廉,说明其果实有三钝棱状(子房三室),当与藤黄科金丝桃属Hypericum植物特征相符。因此,汉唐医方品种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阳明病脉症并治》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连轺”[7],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连翘丸、连翘五香汤[0]及王涛《外台秘要》治痈疽肿毒方[1],《集验方》治痔疮肿痛方[]等“连翘、连翘草及根”,应该是金丝桃属Hypericum植物无疑。
()灌木连翘类(大翘):产蜀中,生下湿地或山岗,植株高三、四尺至丈余。从《尔雅·释草》称“连,异翘”,应该是指其花蕾、幼果与未开莲花、莲蓬相似,且较高大。结房状似栀子蒴,似莲又似椿实之未开者,蒴中有子如雀舌样,极小,微扁而无棱,壳小坚而外完,无跗萼,剖之则中解,气甚芳馥,其实才干,振之皆落,不着茎,与木犀科植物连翘属Forsythia或丁香属Syringa植物的特征相吻合。明清医方品种如《证治准绳》连翘败毒散、连翘散、连翘防风汤[3],《温病条辨》银翘散、清营汤、清宫汤[4],《疡医大全》连翘解毒汤[5],《医宗金鉴》连翘消毒饮[6]等连翘均是木犀科植物连翘属Forsythia植物无疑。
从宋《图经本草》所载泽州、河中府、鼎州、兖州、岳州连翘5幅墨线图,后被明《本草品汇精要》[7]、《金石昆虫草木状》[8]转为5幅彩绘图(图1)分析,鼎州者均系藤黄科连翘,泽州和河中府者均系木犀科连翘。岳州、兖州者则可能均不是这两种连翘。
A1
A
B1
B
C1
C
A.泽州连翘;B.河中府连翘;C.鼎州连翘;
1.引自《本草品汇精要》;.引自《金石昆虫草木状》
图1明代文献连翘图
说明连翘的药用品种存在一个古今变迁过程。我国最早本草文献《神农本草经》和汉代《伤寒杂病论》等所载连翘,乃以藤黄科草本植物(小翘、旱莲草)包括湖南连翘(黄海棠、旱莲草)H.ascyronL.、小连翘H.erectumThunb.exMurray为正品。南北朝至唐代连翘为藤黄科草本植物和木犀科灌木植物连翘(大翘)F.suspensa(Thunb.)Vahl同并入药用,宋代以来木犀科连翘逐渐成为药用连翘的主流品种。明代李中立《本草原始》首次将前代本草均列为草部的连翘移入木部[18],也说明连翘品种的变迁历史。目前,木犀科连翘已成国家法定的正品,现行《中国药典》连翘的基原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应该是连翘历史上的“新兴品种”,不同于一般的同名异物品种。
3产地考证
连翘在汉代《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文献记录产于嵩高(河南)、太山(今山东泰安)[3]。唐《新修本草》则记载山南(今陕西汉中、四川广元)、京下(今陕西咸阳、西安)盛产连翘[9]。宋《图经本草》收载北宋时代连翘产区包括近京(今河南开封)、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泽州(今山西晋城)、淄州(今山东淄博)、兖州(今山东兖州)、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润州(今江苏镇江)、鼎州(今湖南常德)、岳州(今湖南岳阳)、南康军(今江西九江)、利州(今四川广元),同时指出蜀中(四川)产者为佳[10]。明初《救荒本草》:密县(山东诸城)[17],明代官修《本草品汇精要》首次在“地”项下明确道地产区为泽州(山西晋城)[7]。清《植物名实图考》引《湖北通志》谓:黄州(湖北黄冈)出连翘[9]。民国《药物出产辨》谓:“连翘,产河南怀庆府(河南焦作),湖北紫荆关、郧阳府(湖北郧阳),山东、山西等处均有出产”[30]。
可见连翘产区也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藤黄科草本连翘汉至唐主要产于黄河流域河南、山东及秦岭南麓陕西汉中、四川广元一带;宋以后产于江南地区包括江苏、湖南、江西等。而木犀科灌木连翘唐宋主要产于山西南部、河南中部、山东北部、四川北部等地;明清主要产于山西晋城、山东诸城、湖北黄冈;民国时代主要河南、湖北、山东、山西等地。现代连翘主产于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等地,以山西、河南产量最大。
4采收加工、药用部位考证
如前考证,在南北朝以前文献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吴普本草》《日华子本草》均是藤黄科草本连翘地上部分,其采收时间3月为采带茎叶全草,5~8月则为采带花果全草,主要加工方式为阴干。
唐《新修本草》谓:“(大翘、小翘)山南人并用之,今京下惟用大翘子,不用茎、花也。”唐《蜀本图经》“采实,日干用之。”可见唐代京下(陕西)仅用大翘之子(果实),而不用地上部分(茎、花)。宋《图经本草》“八月采房,阴干”[8]。《本草衍义》谓:“今止用其子”[15]。《宝庆本草折衷》“五、六、八月采房,阴干”[31]等记载说明唐宋时期药用品种、药用部位已经从藤黄科草本连翘地上部分转为木犀科灌木连翘果实,采收时间在农历五、六月的果实应该是未成熟的青翘,农历八月采收的果实应为老翘,加工方法有晒干、阴干。
明·许希周《药性粗评》称“去子用壳”[14]。青翘中有子,方能去子取壳,老翘采收时,中间的种子已经脱落不见,无须去子,故而也能侧面证明该书中所用为青翘。明官修《本草品汇精要》首次明确根据成熟时间不同,即按连翘果实是否开裂分别采收,其“时”(采收时间)项下“八月取子(未开裂果实)、壳(已经开裂果实)”,“收”(加工方法)项下为“阴干”,“用”(药用部位)项下为“子”(未成熟果实)、“壳”(成熟果实)[7],充医院将连翘分为子(青翘)和壳(老翘)二个商品药材规格临床使用,且同为农历八月采,表明即使用青翘,也不可过早采收。而后李中立《本草原始》“修治”项下认为“噙口者佳,开瓣者不堪用”[18],明·缪希雍《炮炙大法》[3]及清·刘云密《本草述》“黑而闭口者良”[33]等记载则说明许多医家以噙口、闭口者“青翘”为佳,以开瓣者“老翘”为差。此处明言“黑”(当指褐绿之深色),而非绿,与《本草品汇精要》对应,同样表明,青翘也须注意采收时间,不可在绿色过嫩时采。尤其清·李世藻在《本草发挥》针对明·滕弘《神农本草经会通》“连翘去心用之说”,认为“《本草》无去心之说,同他药又去心者,遂相传误,且连翘乃子,非心也。《本草》云子甚芬香,夫岂可去?”均说明明清医家认为连翘临床使用均为青翘。
从《本草原始》所附图[18](图)仅绘药用部位果实正面、侧面和剖面均未开裂,也证明是青翘药材,而非老翘。
图《本草原始》连翘图
清中期始有文献记载使用老翘,如黄宫秀《本草求真》“形似心,但开有瓣”[34]、《刘云湖医案》治疗发痹“荆防败毒散”处方中明确“老连翘”(鲁兆麟《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外科病类》转引)[35]。民国时期《饮片新参》分别收载连翘壳和连翘心,连翘壳“剖半如小瓢形”[36],这些记载当指老翘。
今商品药材连翘分用“青翘”“老翘”(图3)[37]。虽然有本草依据,但是青翘采于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之时,色褐绿,多为不开裂,种子未脱落。老翘采于果实熟透之时,色黄棕或红棕,自尖端开裂,种子多已脱落。华南地区多习惯以“老翘”出口贸易。
图3连翘商品药材[37]
注:左为青翘,右为老翘
5药性、临床功效考证
通过上述考证,基本可以断定唐以前连翘主要为藤黄科金丝桃属草本连翘,因此,《神农本草经》连翘“味苦平,治寒热、鼠瘘、瘰疠、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3],《药性论》“主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8]等所论及的功效,非指现代所用木犀科连翘的功效。宋《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胀,治疮疖,止痛,通月经”[16]。金《医学启源》:“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为疮疡须用,三也”[38]。明《本草纲目》:“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治耳聋浑浑焞焞”[11]。《本草衍义补遗》:“泻心火,降脾肾湿热”[39]。《医学入门?本草》:“散火解郁”[40]。《医林纂要?药性》:“活血止痛生肌”[41]。现代《山西中草药》:“治湿疹”[4]。《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急性肾炎,肾结核,斑疹,丹毒,痈疖肿毒”[43]等所载功效当以木犀科连翘为主。从本草记载可见,以宋为界,即使品种发生了变化,宋之后的连翘功效与宋之前有一定的传承关系,而且临床经验更加丰富,功效更加扩展。由此也可推测,连翘品种的变迁,功效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后世同样开黄花的木犀科连翘,其果的形态符合“连”特征,植株形似鸟的尾部羽毛弯曲下垂,也符合“翘”特征,因为功效优于前代藤黄科连翘,符合药材“新兴品种”优选论,历史上逐渐成为了正品“连翘”。
宋《圣济总录》治疗产后乳汁不泄、结滞肿痛的“连翘汤”处方脚注为“连翘(未开者)”[44]清《医学衷中参西录》“犹龙汤”下按语谓:“用连翘发汗,必色青者方有力,……故凡发汗所用之连翘,必须青连翘”[45]。说明自宋至明清医家处方明确要求使用青翘。
据现代研究显示,连翘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为极性较高的苷类(以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为代表),根据谢培山教授分析,苷类和苷元类成分主要分布于种子里(图4)。青翘中的连翘酯苷A含量高于老翘(图5),就其临床清热解表功效而言,青翘优于老翘[46]。与明代《本草原始》“噙口者佳,开瓣者不堪用”经验吻合。
此外,现代青翘与老翘药效学比较研究结果亦表明,抗炎、体外抗内毒素、发汗等作用方面,青翘均优于老翘,青翘发挥解热作用也比老翘起效快。进一步的复方验证实验,同样明确了青翘的抗炎作用优于老翘,抑制红肿和分泌物,青翘较老翘起效更快[47]。
A.极性较高苷类成分;B.极性较低苷元成分
图4连翘果实不同部分的成分分布[46]
1.青翘;.老翘;3.翘壳(无种子)
图5连翘成分分析结果[46]
6小结
本文通过对连翘的名称、品种、产地、采收加工、药用部位、药性、临床功效的考证,得出结论。连翘品种古今并不一致,唐以前,连翘入药以藤黄科草本湖南连翘(黄海棠、旱莲草)H.ascyronL.、小连翘H.erectumThunb.exMurray为主;南北朝至唐代为藤黄科草本类连翘和木犀科灌木连翘(大翘)F.suspensa(Thunb.)Vahl并用;宋代以来木犀科连翘逐渐成为药用连翘的主流品种。藤黄科连翘的药用部位为地上部分,而木犀科连翘以果实入药,初秋采收初(未)熟、绿色果实,经过产地蒸制为青翘;深秋采收熟透果实、开裂(种仁脱落)、黄色带褐色斑点的二瓣外壳为老翘(黄翘)。
木犀科连翘自从宋代进入医生视野后,明《本草品汇精要》《本草原始》为青翘主流地位的确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后者,推崇用“青翘”,而老翘“不堪用”,对老翘予以否定。连翘在宋以后各处方中,多发挥解表发汗作用,主流以青翘为主,如连翘败毒散、银翘散、连翘解毒汤、连翘消毒饮等。用青翘时,应注意不可过早采,应在色褐绿,未开口时的秋季为佳。现代科学研究(浸出物及有效成分含量对连翘适宜采收期)亦证实了这一点[48]。
由此可见,今木犀科连翘入药,市场主流为青翘,与宋以后的本草及方书记载基本一致;结合现代主要药效成分与药效学研究报道,亦可得出上述推断。本文的考证结果可为青翘是主流用药及现行《中国药典》含量测定指标设置的合理性提供文献研究支撑。
声明:本文转自”本草文献研究论坛“,分享仅为传播中药基础知识,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插入广告与原作者无关,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
交流沟通,请加-(实名+单位)
近期会议安排
??强力推荐,海外游学,全程仅0人,月15日报名截止|探索日本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经营之道??第四期招生,预计5月开课|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高级总裁班??点击,免费领取《中药大辞典》(第二版)!??点击,免费领取肖培根院士、赵中振主编《当代药用植物典》(共4册)??点击,免费领取《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点击,免费领取《中国药典》(版)四部药材产销对接群
(现已达人)
健康食品与保健食品群
(含科研、产业等领域)
中药工业企业群
(现已达家企业)
中药农业企业群
(达多家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