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为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药性理论。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1.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寒凉药是主要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
2.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温热药多用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总之,寒凉药用治阳盛热证,温热药用治阴盛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循的用药原则。反之,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故李中梓《医宗必读》谓:“寒热温凉,一匕之谬,复水难收。”
补益药
补益药又称补虚药、补养药。以补益人体物质亏损、增强人体活动机能、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分类及适应证:根据药性和主治病证的不同,补益药一般分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4类。
①补气药――治疗气虚证(主要见于肺气虚和脾气虚)。
肺气虚则少气懒言、动则气喘、易出虚汗。脾气虚则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甚则浮肿脱肛等。凡具以上症状者均可选用补气药治疗。常用药有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甘草等。四种参的鉴别使用:人参药力强于党参,急症、重症多用人参,轻症和慢性疾患多用党参。气阴两伤而火较盛者当用西洋参,益气清火养阴。而太子参益气养阴清火之力不及西洋参。
②补血药――治疗血虚证(主要见于心血虚和肝血虚)。
心血虚常见面色不华、唇舌色淡、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或出现结、代脉。肝血虚常见面色萎黄、指甲苍白、眩晕耳鸣、视物昏花、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则经闭等。上述证候均可选用补血药治疗。常用药有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龙眼肉等。
③补阴药――治疗阴虚证(主要见于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
肺阴虚多见干咳少痰,或咯痰带血、口干舌燥、咽痛音哑等症。胃阴虚多见舌绛苔剥、咽干口渴、纳呆不饥、胃中嘈杂、呕哕,或大便燥结等。肝阴虚多见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眩晕等症。肾阴虚常见腰膝酸软、遗精滑泄、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失眠等。上述证候可选用补阴药治疗。常用药有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百合、枸杞子、桑椹、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等。
④补阳药――用于治疗阳虚证(多见于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
肾阳为元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故阳虚诸证往往与肾阳不足有关。肾阳虚可见肢寒畏冷、腰膝酸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白带清稀、遗尿尿频、小便清长等。上述证候均可用补肾阳的药物治疗。常用药有鹿茸、鹿角胶、巴戟天、肉苁蓉、仙茅、杜仲、续断、骨碎补、补骨脂、冬虫夏草、紫河车、菟丝子、沙苑子、锁阳等。
用药注意事项:补益药不可用于实证,否则可致"闭门留寇"而加重病情。补益药并非有益无害、多多益善,用之不当也可产生不良后果。补血药黏滞难消,补阴药甘寒滋腻,凡脾胃虚弱、湿浊中阻、腹胀便溏者,不宜使用。补阳药性多温燥,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