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白癜风是一种色素代谢异常的常见皮肤病,无明显诱因,西医认为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内分泌及精神等因素有关。由于病因不明,治疗也无理想的办法。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很早,《五十二病方》中已有治疗“白处”的记载,并有二则方剂。隋唐时代的《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始称“白癜”、“白癜风”或“白疙”,并指出其病机为“风邪搏于皮肤,血气不和”,在治法上则以祛风为主。后世医家及医籍中还有“白驳风”之名,《医宗金鉴》主张“施治宜早”。现代中医对治疗白癜风的临床报道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病因、病机和治法上的认识不囿于前人旧说,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气滞血瘀和肝肾不足是本病的两大主要病机,运用活血祛瘀和滋补肝肾治疗本病,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本病的病因病机,多是由于风邪夹湿伤人,或素体表虚,卫外不固,以致风湿客于经脉,而致经气不利,肌肤失去气血的濡养,发为白癜风;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肝肾阴虚,精血生化不足,皮肤失荣发为白斑;或跌打损伤,化学灼伤,或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调达,而致气滞血瘀,络脉瘀阻,不能荣养皮肤而生白斑;或阴血不足,虚热内生,久病化燥生风,血热风燥,皮肤失养而发为本病。
在治疗方法上,除中药内服、外用之外,还有不少针灸内容如体针、耳针、隔药灸、艾条熏灸、穴位埋植等。
此病由于皮肤的黑素细胞功能消失引起。全身各部位可发生,常见于指背、腕、前臂、颜面、颈项及生殖器周围等。女性外阴部亦可发生,青年妇女居多。
二,发病机理 (一)局部的瘢痕、粘连、挛缩、堵塞是导致白癜风的重要原因 白癜风为什么只发生在某些部位,而其他部位没有呢?我们解开了这个结,那么,就可给我们治疗白癜风一个正确的思路。 白癜风为什么局限于某些部位,其边缘的皮肤完全正常。这是为什么呢? 1,血液循环障碍 用中医经络微创理论来解释,和传统针刀医学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由于局部有瘢痕、粘连、挛缩、堵塞等,从而导致局部循环障碍。 2,免疫功能紊乱 皮肤下组织是疏松结缔组织,属于浅筋膜,其中有丰富的淋巴细胞、血管、神经纤维等,对于发挥皮肤的屏障功能、排泌功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皮下组织的瘢痕、粘连等,可致免疫功能紊乱,黑色素等受到免疫攻击,使皮肤的色素合成功能障碍。 3,黑色素细胞的变性或凋亡
局部的皮下组织的瘢痕、粘连等,使血液循环、体液循环障碍,黑色素长期缺血缺氧,可产生变性,甚至坏死;皮下神经受卡压等,可进一步使皮下血管痉挛,神经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等减少,黑色素细胞在得不到神经营养的情况下,发生变性、坏死,皮下组织萎缩。 正常情况下,筋膜中的类似于纤维母细胞的干细胞可游走至变性、坏死的黑色素细胞处,分化成新的黑色素细胞。可局部的瘢痕、粘连等,挡住了干细胞向病变部位的游动的道路,使变性、坏死的黑色素细胞得不到修复。 (二)情绪紧张、抑郁、焦虑等,可释放过多的紧张激素,如去甲肾上腺素等,使皮肤血管收缩,或直接损伤皮肤组织。 重金属元素在皮下组织堆积过多,可损伤黑色素细胞。 笔者认为,重金属元素容易在粘连处堆积;去甲肾上腺素对长期缺血缺氧的皮肤组织较容易产生损伤。 三,中医经络微创的治疗 1,在白癜风的病灶下的基底处用针刺进行通透剥离,3~5天一次。 2,使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功能恢复正常,这样可解除血管的痉挛,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 发生于颜面、头部、双上肢等部位的白癜风,疏通剥离C1~7的后结节,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发生于躯干部位的白癜风,用针刺疏通T1~12的脊神经外口的瘢痕、粘连等,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下降。 双下肢的白癜风,用针刺疏通L1~3的脊神经外口,使交感神经的功能恢复正常。 3,针刺松解疏通茎突的前、后缘,以及C1~7的前、后结节,使迷走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恢复免疫功能(C4~7的交感神经支配胸腺等免疫器官)。
最后说几个内服好外敷的验方供大家参考:
方一:补骨脂10g,菟丝子15g,枸杞子10g,生地黄30g,牛膝10g,茯苓10g,白芍药15g,当归10g,柴胡10g,蒺藜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制首乌30g,枳实10g,桔梗6g。将诸药研为细末制成丸剂,每丸重10g,每日服2次,每次1~2丸,温开水送服。补肝肾,填精髓,调气血。
方二:生地黄g,当归g,何首乌g,墨旱莲g,熟地黄g,桑椹子g,龙胆草40g,麻黄60g,黑芝麻g,知母40g,川芎60g,黄柏40g,补骨脂g,皂角刺60g,菟丝子g,白蒺藜40g,桃仁60g,枸杞子g,丹参60g,赤芍药60g,檀香60g,桑螵蛸g,红花60g,路路通60g。将诸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每日服4丸,早、晚分服,温开水送下。滋养肝肾精血,清热活血通络。
外用方:川芎、当归、红花、制何首乌、防风、刺蒺藜、墨旱莲、丹参、阿胶、黄芪、覆盆子、灵芝、补骨脂、黑芝麻各等份。将诸药拌匀后共研为细粉,过目筛,再将药粉水泛为丸,每次服4g,每日3次。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同时,用补骨脂、红花、菟丝子、肉桂,加75%乙醇浸泡7日,浸泡2次后取澄清液外搽皮损区,每日2次。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临床思路参考,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