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中成药

五味子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

南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sphenantheraRehd.et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

东北三省,河北,辽宁省道地药材

秋季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收

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

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

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

果肉柔软,

种子1~2,肾形,

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南五味子

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4~6mm。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于种子上。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微酸

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2~6g。功效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砂仁

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villosumLour.、绿壳砂AmomumvillosumLour.var.xanthioidesT.L.WuetSenjen或海南砂AmomumlongiligulareT.L.Wu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别名:“阳春砂仁”、“缩砂蜜

绿壳砂果实及种子团

绿壳砂药材

阳春砂药材

1.国产:阳春砂-广东,以阳春、阳江产最著名;广西亦产,多为栽培。绿壳砂-云南南部临沧、文山、景洪等。海南砂-海南等。

2.进口(缩砂):泰,越,印尼,缅,甸。

阳春砂、绿壳砂

1.果实:近球形,不明显三棱,长1.5~2cm,直径1~1.5cm。表面棕褐色,顶具花被残基,基部有果梗,密生刺状突起果皮薄、软,易纵裂,内可见纵棱。

2.种子团:3瓣,中有白色隔膜,5~26粒/瓣,2~4行;

3.种子:多面体,直径2~3mm,表面棕红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一端大,另端小,种脐凹陷位小端合点钝圆,种脊于腹面,成沟状,质硬;

4.胚乳:灰白色。

5.气味:气芳香浓烈,味辛凉、微苦。

海南砂

海南砂

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

长1.5~2cm,直径0.8~1.2cm。

表面被片状、分枝的软刺,基部具果梗痕。

果皮厚而硬。

种子团较小,每瓣有种子3~24粒;种子直径

1.5~2mm。

气味稍淡。

缩砂

多无外皮

种子团:较圆,外被一层的霜,不易擦去

种子:每瓣20左右,种子灰棕色,

气味淡。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3~6g,后下。

置阴凉干燥处。

苦杏仁

苦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杏仁

呈扁心形,长1~1.9cm,宽0.8~

1.5cm,厚0.5~0.8cm。

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

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

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

圆端合点处向上具多数深棕色的脉纹。

种皮薄,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

无臭,味苦。

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肠燥便秘。

5~10g,生品入煎剂后下。

内服不宜过量,以免中毒。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瓜蒌

来源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

相关名

栝楼、天瓜、全瓜蒌、银瓜蒌、糖瓜蒌;蒌皮、炙蒌皮、栝楼皮、栝楼壳;蒌仁、蒌子、瓜蒌子、栝楼子、栝楼仁、炒蒌仁。

产地

栝楼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双边栝楼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北、湖南、广东、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果梗剪下,置通风处阴干。

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球形或宽橢圆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尖,具残存的果梗。轻重不一。质脆,易破开,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黏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饮片

呈不规则的丝或块状。外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概橙黄色,与多数种子黏结味微甜。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寒滑润,入肺、胃、大肠经。既清肺润燥涤痰、利气宽胸开痹,又消肿散结、滑肠通便,善治肺热咳痰、胸痹结胸、乳痈、肺痈、肠痈,以及热结肠燥便秘。

功效

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

(1)肺热咳嗽、痰稠不易咳出。

(2)胸痹,结胸。

(3)乳痛肿痛,肺痈,肠痈。

(4)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瓜蒌皮6~12g,瓜蒌仁9~15g,全瓜萎9~15g;或入丸散。瓜蒌皮长于清肺化痰,利气宽胸;瓜蒌仁长于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全瓜蒌兼具两者功效。

使用注意

本品寒凉滑润,故脾虚便溏及寒痰、湿痰者忌服。反乌头,不宜与附子、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同用。

产地

栝楼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双边栝楼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北、湖南、广东、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果梗剪下,置通风处阴干。

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球形或宽橢圆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尖,具残存的果梗。轻重不一。质脆,易破开,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黏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饮片

呈不规则的丝或块状。外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概橙黄色,与多数种子黏结味微甜。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寒滑润,入肺、胃、大肠经。既清肺润燥涤痰、利气宽胸开痹,又消肿散结、滑肠通便,善治肺热咳痰、胸痹结胸、乳痈、肺痈、肠痈,以及热结肠燥便秘。

功效

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

(1)肺热咳嗽、痰稠不易咳出。

(2)胸痹,结胸。

(3)乳痛肿痛,肺痈,肠痈。

(4)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瓜蒌皮6~12g,瓜蒌仁9~15g,全瓜萎9~15g;或入丸散。瓜蒌皮长于清肺化痰,利气宽胸;瓜蒌仁长于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全瓜蒌兼具两者功效。

使用注意

本品寒凉滑润,故脾虚便溏及寒痰、湿痰者忌服。反乌头,不宜与附子、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同用。

栀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产地

主产于湖南、江西、湖北、浙江等省。

相关名

山栀、卮子、大山栀、黑栀子、黄栀子、黄枝子、鲜支、支子、山枝、枝子、黄枝、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饮片栀子

呈不规则碎块。果皮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有的可见翅状纵棱。种子多数,扁卵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炒栀子

形如栀子碎块,黄褐色。

焦栀子

形如栀子或为不规则的碎块,表面焦褐色或焦黑色。果皮内表面棕色,种子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降泄清利,善清心、肺、三焦之火,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入气分能泻火而除烦,入血分能凉血解毒而止血疗疮,入三焦能清利湿热而利尿退黄。此外,外用还具消肿止痛之功。

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

(1)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

(2)湿热黄疸,热淋,血淋。

(3)血热吐血、衄血、尿血。

(4)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入血分而止血。姜汁炒,除烦止呕。栀子仁(用种子)善清心除烦,栀子皮(用果皮)兼清表热。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滑肠,故脾虚便塘者忌服。

本品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镇静、镇痛、抑制中枢、降血压、保肝利胆、促进胰腺分泌、利尿、减少胃液分泌、泻下、止血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枳实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sinensisOsbeck的干燥幼果。主产四川、湖南、江西等地。5~6月收集自落的果实,除去杂质,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弧状条形或圆形薄片。切面外果皮黑绿色至暗棕绿色,中果皮部分黄白色至黄棕色,近外缘有1~2列点状油室,条片内侧或圆片中央具棕褐色瓤囊。气清香,味苦、微酸。

饮片

本品呈半球形,少数为球形,直径0.5~2.5cm。外果皮黑绿色或棕褐色,具颗粒状突起和皱纹,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略隆起,厚0.3~1.2cm,黄白色或黄褐色,边缘有1~2列油室,瓤囊棕褐色。质坚硬。气清香,味苦、微酸。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降下,辛行散,微寒而不温燥,入脾、胃、大肠经,药力较猛。既善于破气消积以除胀满,又长于行气消痰以通痞塞,故为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痹之要药。此外,还可治脏器脱垂。

功效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主治病证

(1)食积便秘胀痛。

(2)泻痢里急后重。

(3)痰湿阻滞之胸脘痞满,痰滞胸痹证。

(4)胃扩张,胃下垂,脱缸,子宫脱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大剂量可用至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未调涂或炒热熨。本品破气,故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枳壳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相关名

只壳、江枳壳、商壳、炒枳壳。

产地

主产于江西、四川、湖北、贵州等省。多系栽培。以江西清江、新干最为闻名,商品习称“江积壳”量大质优。

采收加工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本品呈半球形,直径3~5cm。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厚0.4~1.3cm,边缘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汁囊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质坚硬,不易折断。气清香,味苦、微酸。

饮片积壳

呈不规则弧状条形薄片。印切面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中果皮黄白色至黄棕色,近外缘有1-2列点状油室,内侧有的有少量紫褐色瓤囊。

麸炒积壳

形如饮片积壳,色较深,偶有焦斑。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泄辛散,微寒不烈,入脾、胃与大肠经,善理气宽中而行滞除胀。

功效

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主治病证

(1)脾胃气滞,脘腹胀满。

(2)气滞胸闷。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苦泄辛散,大量、久服有耗气之虞。

枳壳与枳实对比

麝香保心丸

麝香,人参提取物,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冰片

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用于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胸闷及心肌梗死。

口服,一次1-2丸,一日三次,或症状发作时服用。

孕妇禁用。

首乌丸

制何首乌、地黄、牛膝、桑椹、女贞子、墨旱莲、桑叶。

补肝肾,强筋骨,乌须发。

用于肝肾两虚,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肢麻,须发早白,高脂血症

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凡脾胃虚弱、呕吐泄泻、腹胀便溏、咳嗽痰多者慎用。

苏子降气丸

苏子、半夏、厚朴、前胡、陈皮、沉香、当归、生姜、大枣、甘草等。

降气化痰。用于痰多色白,咳嗽喘促,气短胸闷,动则加剧。

口服,一次3-6克,一日2次。

注意事项

阴虚燥咳者忌服,其表现为干咳少痰、咽干咽痛、口干舌燥。

忌生冷、肥腻饮食,避风寒。

三九胃泰

三丫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等。

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用于上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纳减,胃中嘈杂。

口服,胶囊剂,一次2-4粒,一日2次,颗粒剂,用开水冲服一日两次。

1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者。

2孕妇慎用

十全大补丸

人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穹、酒炒白芍、熟地黄、炙黄芪、肉桂

温补气血。用于气血两亏,面色苍白,气促心悸,头晕盗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1孕妇及身体壮实不虚者忌服。

2外感风寒、风热,实热内盛者不宜服用。

3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赤石脂或其制剂

生脉饮

人参、麦冬、五味子

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促,脉速自汗。

口服,一次10ml,一日三次。

三黄膏

大黄、黄连、黄芩。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及轻度烫伤。

外用。摊于纱布上贴于患处或直接涂抹患处,每隔1-2日换药一次

1根据病变大小敷贴,敷时不宜过厚。

2重度烧伤或皮肤破溃患者,不宜用本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hanliana.com/mlcs/7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